“请问,你是江苏省响水县老板沈丹丹吗,我是广州沙园市场实体店的老夏,请你按我手机微信发给你的地址,发送100箱4斤装的“灌桥牌”粉丝给我,待会我网上转帐给你……”。
“好的,夏老板,今天发货时间已来不及了,明天我发货给你好吗?”
“好的”。4月20日下午5时许,正在忙着指导工人加工粉条的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带头人,响水县泓宇家庭农场负责人,响水农广校2021级中专班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第一学年度优秀学员,人称“粉条西施”的沈丹丹,立即组织工人将粉条装箱打包,准备第二天把粉丝发往广州。
响水县泓宇家庭农场位于双港镇合蒲村境内,是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家庭农场,现在已发展成栽植红薯500亩,年产30多万斤粉丝,产值超过400万元,纯收入100多万元的家庭农场,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由于沈丹丹在粉条加工销售等环节中注重质量,讲究诚信,加工出来的粉条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好评,粉条产品畅销全国,美丽善良精明能干的她也成了当地的致富女能手,远近闻名的“粉条西施”。
沈丹丹说“家庭农场能有今天的发展,源于我参加响水农广校中专班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学习,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思路,学习让我成长进步,最终成为一名“乡村产业兴旺”的带头人。
争当致富“领头雁”
201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沈丹丹,勤奋好学,敢闯敢干的她,看到本村大多数农户种植红薯加工粉条的情况后,心想我何不种植红薯加工粉条呢,自己既能致富,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于是她在父母的支持下,承包了村里的15亩土地,栽植红薯,红薯收获后,沈丹丹将红薯制成了淀粉,并加工成粉条出售,第一年粉条就销售一空,收入了近10万元,是单纯出售红薯收入的10多倍。
为了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尽快成为高素质农民,2021年,沈丹丹报名参加了响水农广校中专班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的学习,学习后,她将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并注册了响水泓宇家庭农场,投入100多万元办起了冷库、库房,添制了粉条加工生产设备,克服了以往加工粉条只有在寒冬季节才能加工粉条的历史,因粉条加工后要放在室外经过冷冻,现在建了冷库,可以常年放在冷库内加工,不受时间限制,可常年生产粉条,产品质量也有保证。
来到沈丹丹储藏粉条的库房,只见一捆捆粉条摆放得整整齐齐,几位工人正在忙着把晾干的粉条往屋子里搬运。沈丹丹说,我家粉条经过精选、清洗、分离、打碎、沉淀、提芡、晒芡、加热、和面、漏粉、冷冻、晾晒、包装等近20道工序,传统纯手工制作,具有耐煮、筋道、光滑、爽口,提起自家加工的粉条,沈丹丹讲得头头是道。
沈丹丹说:她家的粉条通过注册商标、精装包装、宣传推介、参加展销会,她家每年由十几位技术娴熟的工匠负责制作粉条。
在种植红薯中,沈丹丹选用“商薯19号”种植,每年3月下旬,她都亲自到安徽省宿州市选购红薯种,回来自己育苗,6月份待麦子收割后,耙地条垄,雇人栽植,既抓住了时节,又提高了栽植成活率,也保证了红薯淀粉制作粉条的质量。
勇立潮头创品牌
响水泓宇家庭农场坚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注重品牌化经营,申请了“灌桥牌”和“沈四”两个农产品商标获准了注册,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
“灌桥牌”和“沈四牌”粉条商标入选江苏省和盐城市优秀品牌,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入选江苏省政府采购名录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灌桥牌”“沈四牌”粉条,多次参加省市优质农产品展,上海农展会,打进上海、南京、深圳、澳门、广东、北京等地市场,亮相2021年澳门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2022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三家联合举办的2022年江苏省特粮特经优质产品品鉴推介会上被评选为金奖产品,获得盐城市食品行业协会先进集体、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认证证书、盐城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泓宇追溯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众乡亲
沈丹丹通过响水农广校中专班的学习,创办了家庭农场,种植红薯加工粉条,走上了致富路。“自己富不算富,只有众乡亲都富了才是真的富”。她秉承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的发展理念,把自己的种植红薯和粉条加工做成农民学习致富的示范基地,沈丹丹毫不保留的将自己加工粉条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在她的影响和带动帮助下,现在双港镇加工粉条的大户已达20多户。不久前,她还主动和当地的党总支联系,按照“支部 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推动了强村富民,赋能乡村振兴进程。同时她还开展“线上线下”销售粉条,每逢节日她家粉条一律按批发价销售。她家家庭农场每年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季节性打工就业岗位30多个,帮助10多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农户来她家打工走上共同富裕路,本镇以刚村妇女管正芹,丈夫因病去世,一个儿子且有残疾,沈丹丹主动上门,安排其到她家家庭农场打工,年收入2万多元。兴隆村五组潘龙利是村内的残疾贫困户,一家五口人,家庭较为贫困,沈丹丹主动吸收他到家庭农场常年做工,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年收入3万多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谈到现在的生活,潘龙利感慨万千。
沈丹丹表示:未来几年,她家家庭农场将继续以种植红薯加工粉条为主要经营方向,带领更多农户共同致富,为加快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