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意义重大。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有关要求,全面推进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各级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力量、三农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农村农民服务的有效渠道,坚持以农民为中心,聚焦农民教育培训主责主业,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省级农广校34所,地(市)级农广校267所,县级农广校1775所,乡村教学点7639个。依托各级农广校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310个,其中省级24个,地(市)级186个,县级1099个。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建设15057个农民田间学校,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构建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层教学工作格局。
“十三五”期间,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25.4万人,合作高等教育培养6.97万人,农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5.49万人,农民职业培训272.5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415万人次,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的四档广播栏目《致富快车》《三农早报》《小康农家》《乡村讲堂》,累计制播节目6650期;电视栏目《农广天地》制播节目3938期、《田间示范秀》制播节目1155期;在中组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开设《农业生产经营》栏目,累计报送媒体资源1918个,播出5481小时;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注册用户突破500万,5万多名高素质农民实现在线学习;农科讲堂累计举办170余期,远程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超过千万人次;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累计超过7000万人次。
(二)发展成效
1.专门机构作用明显增强。中央农广校切实履行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积极承担理论研究、规划编制、报告发布、规范制定等工作,建设运行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总结推广培育案例模式,宣传典型经验做法,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各级农广校充分发挥专门机构作用,积极承担摸底调研、组织协调、过程管理、跟踪服务等职责任务,夯实农民教育培训支撑保障。
2.开放联合办学机制灵活有效。各级农广校统筹利用各种资源,联合涉农院校,提升高素质农民学历层次;联合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联合科研推广机构,完善训后指导和全程跟踪。中央农广校坚持联合办学,完善部委间定期会商、整合资源、推进任务的工作机制,促进各地联合组织部门、教育、团中央、妇联、科协等单位力量共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联合国外远程教育机构,推进教育培训手段变革和模式创新。
3.体系联动优势更加突出。中央农广校带领全国农广校体系,上联农业农村部门,横联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下联产业和农民,汇聚多部门多机构力量,加快构建开放合作的体系联动办学格局。举办三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每年发布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承办国家级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基层校长和师资示范性培训,建立农广校共享师资库,促进云上智农app和广播电视栏目在体系落地转化,创建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性农民教育培训联盟,全面提升体系办学水平和发展能力。
4.远程教育全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资源一体化建设,共享选题、节目和专家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分媒体制作、多渠道传播。特别是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合作创办《田间示范秀》电视栏目,转型升级《三农早报》《乡村讲堂》广播栏目,有效对接《田间示范秀》观众资源与云上智农app专家资源,开展电视节目现场连线与实时答疑,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联动;深度挖掘《田间示范秀》的内容和技术资源,在《三农早报》广播栏目连线专家采访,实现广播栏目与电视节目互动。
5.农民教育培训成果丰硕。面向农民职业培训,创建了中国特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模式四体系一机制”整体尊龙最新版的解决方案;面向农民职业教育,创建了“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的办学模式;面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建立了“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农民学习特点,建立了“田间课堂 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及“现场教学 线上学习”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三)面临形势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李克强总理批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强调,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重要文件,对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作出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构建新格局、开启新征程为农民教育培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
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新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施,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农业科技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领域更宽、平台需求更旺、人才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倒逼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进行改革。教育培训供给要从传统产业向与新产业新业态协同发展拓展,从一产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从关注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从技术技能向文化文艺健康领域拓展。
3.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带来新任务。从需求看,农民群体分化加速,各类主体快速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元化,迫切需要完善教育培训层次和内容。从目标看,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求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从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向增强综合素质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转变。从手段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广泛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成为当务之急。从参与主体看,从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到科研、教育、推广、市场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迫切需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还存在教育培训基础条件有待完善、组织服务能力有待强化、教育培训质量效果有待提升等短板,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扭住农民教育培训这个“牛鼻子”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培养人,打造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农业农村工作总定位,紧紧围绕“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的关键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目标,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推进农民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各层次教育培训之间有效衔接,加强农广校体系、教师、基地、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人才保障,为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积极贡献力量。
(五)基本原则
1.坚持农民中心。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尊重农民学习特点和生产规律,以方便农民、实用管用为出发点,将教育培训办到农业生产一线,鼓励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2.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等农业农村中心重点工作,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与涉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紧密结合,加快补齐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培训短板。
3.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任务,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农民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培训需求,促进国家要求、产业需要和农民需求有效结合。
4.坚持公益定位。坚持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社会性和战略性地位。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强化各级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保持农广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坚持公益办学,服务农民发展。
5.坚持体系办学。树立大体系观,保持农广校体系稳定。发挥五级办学优势,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发展,将农民田间学校打造成联合社会资源服务产业的办学终端和基本单元。
6.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党的三农政策,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六)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农广校体系主阵地主渠道地位更加稳固,农民教育培训组织能力得到强化,人才培养规模稳中有进,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资源手段服务能力不断优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办学条件和队伍水平持续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具体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三农政策,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农广校体系承担国家和地方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任务200万人,实用技术培训5000万人次,农民职业教育招生2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5万人,普及性农民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覆盖主要农业产区和主导产业,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标准体系健全完善。不断提升条件能力水平,遴选推荐2000所优质农民田间学校、1000名优秀农民讲师、500名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占教师的比例达40%,组织开发100种精品经典教材、100门优质线上课程、5000学时在线教学课程,多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持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高素质农民终身学习机制与平台建设有效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三、主要任务
(七)着力培养高素质农民
1.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以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聚焦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创业创新带头人,围绕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保供、种子、耕地、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产地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聚焦全产业知识技能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围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专项培训,加快培养农村社会事业专业人才队伍。结合冬春农民大培训、送科技下乡、一事一训等广谱性培训,面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小农户,重点开展生产技术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整治、健康生活等培训,普及推广新理念新思想新风尚,提升整体素质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2.围绕“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突出产业和素质能力导向,遵循成人教育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深化农民职业教育“农学交替、弹性学制、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推进教学链与产业链融合。配合实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引导高素质农民和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就地就近培养更多高层次、本土化人才。加强与组织部门对接,主动承接村干部学历提升任务,服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3.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快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的带动作用,开展高端培训,深化教学内涵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延伸教学环节,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基地建设,总结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基地的人才培养、吸引、集聚作用,参与推进农村创业人才培育工程,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示范性培训基地。
4.围绕人才一体化培养,推进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在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等重点领域,探索制定农民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在生源、课程、学制、学时、教材、跟踪等环节衔接标准,促进农民培训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贯通。探索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体系,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八)强化农广校体系建设
1.推进体系稳定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关于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作用的部署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全力确保农广校由农业农村部门主管的体制不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五级体系的办学格局不变,确保农广校的工作职能不丢、体系链条延伸、为农村农民服务职能加强。吸纳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机构进入农广校大体系,强化体系联合、资源共享,确保农民教育培训事有人抓、活有人干、责有人负。
2.提升组织服务水平。巩固农广校作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专门机构的地位,长期承接和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前瞻政策研究、建设培训体系、项目过程管理、培训支撑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构建高素质农民发展监测体系,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常态化统计机制。强化质量监控职能建设,探索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3.强化条件能力建设。鼓励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申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基本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促进公共实训基地有效服务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成为体系下沉的办学终端。加强远程教育软硬件投入,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支撑水平。
4.深化农村农民服务。发挥贴近三农优势,为社会各部门服务三农提供桥梁纽带,推动建立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经营服务、创业支持一体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切实发挥农村农民服务有效渠道作用。主动融入乡村人才振兴,拓展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推动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强化与联合办学单位联系,积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多部门共商共促农民教育培训。联合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等社会力量,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校企合作“百千万行动”,合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作、共建共享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九)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
1.积极开展线上教育培训。提升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功能。建设高素质农民远程教育大课堂,推进5g、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加强基层落地应用,开展智能化在线学习、资源开发和教学管理服务。按照“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原则,遴选支持一批优质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学习资源建设。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培训逐步全面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线上学历教育,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有效融合。
2.构建完善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培训学员、班级、师资、基地、教材等培训大数据,挖掘数据资源,逐步对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培训服务。聚焦高素质农民终身学习和生产发展,加快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建设,加强云上智农app建设,发挥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作用,整合优质农科教信息资源,推动科研、推广与培训融合贯通,服务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利用中央农广校现有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等资源,构建全国农广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综合调度服务。
3.努力提升全媒体融合水平。继续开发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视听习惯的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三农政策,普及农业科技。加强全媒体统筹调度,促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内容、手段、形式上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农村领域农民教育培训知名全媒体品牌。建立集策划、采集、加工、传播、示范、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完善全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激励机制,促进农广校体系媒体资源共建共享。
(十)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效果
1.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关键环节标准建设,重点规范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的基本流程,完善师资、基地、教材遴选标准,推动教育培训有章可循、基本要素科学组合。以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为突破,明确重点培育对象核心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持续推进知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央农广校统开、省级校自开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突出需求导向。抓实对象摸底和需求调研,优先遴选教育培训意愿强烈的农民学员,精准确定培养对象。严格按照目标分类、任务分层、课程分模块、培养按周期的要求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选好教师、用好基地、配好教材。突出人才培养实用有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系统完整、衔接配套。
3.强化跟踪评价。建立后续跟踪服务机制,跟进农民学员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协助主管部门宣讲政策、推介项目,帮助农民获得金融信贷、电商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建立以农民满意度为导向的培育效果在线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培训过程全程可追溯可跟踪,推进农广校体系培育质量效果评价全覆盖。
4.搭建多元化平台。继续办好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定期发布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发挥好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研究智库作用。依托现有平台和创新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支持各地举办农民创业创新竞赛、创意比赛等活动,引导高素质农民学员积极参与。指导农民协会、产业联盟等开展活动,促进健康发展。
四、重点行动
(十一)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加强农广校体系校长队伍、专职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轮训。完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吸纳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加入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培训课程体系,逐步建设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开展教学评比等活动,鼓励各地成立讲师团、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以全国共享师资为重点,打造农广校体系名师队伍,推进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发展。继续宣介优秀基层校长、优秀教师,宣传典型事迹和教学成果。
(十二)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行动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研究,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国外经验比较研究,持续开展教育培训模式实证研究,强化对工作的指导借鉴。发挥体系优势,整体推进分段培育与集中培训统一、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丰富拓展教育培训领域和内容,从突出产中向全链条拓展,从突出生产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拓展。大力开展线上教育培训,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线下培训与线上学习融合发展。推动农广校体系办学人员教学素养提升,强化课程、师资、教学环节、现场教学点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比重,规范田间学校管理与使用,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优化。
(十三)实施精品经典教材打造推广行动
优化教材建设布局,拓展全国通用教材建设领域,鼓励建设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区域教材和特色教材,构建统分结合、协同发展的教材体系。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调整教材建设方向,由注重一产和生产技能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建设、公共服务转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与文字教材配套的音视频教学资源,加快发展手册式、扫码式、活页式、融媒体等新型教材。健全完善教材建管用评服机制。结合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建设,分批分步骤推出农民教育培训精品经典教材,定期开展宣介推广,打造农民教材品牌。
(十四)实施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发展行动
坚持以用为主,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资源,中央、省、地、县分层分类,选好用好农民田间学校,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农业产业链上合理布局农民田间学校,促进农民田间学校数量、质量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突出田间学校理论教学和实操实训两大核心功能,强化规范运行管理,优选推出一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加强农民田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协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延伸农民田间学校功能,服务乡村事业发展。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走出去”。
五、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广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联合办学单位的重视与支持,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建设纳入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十六)争取政策支持。继续争取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高等职业教育享受免学费和助学政策。争取将农广校办学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帮助农民实现产业发展与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对接。
(十七)强化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各地涌现的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树立发展标杆,示范带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宣介活动,在全国体系上下形成争先创优的工作环境。
(十八)营造良好氛围。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农广校的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对外宣传,促进中外经验借鉴,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和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国际知名度。
(十九)加强自身建设。弘扬农广体系“爱农奉献、创新融合、担当笃行”的核心价值观,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共推事业创新发展。加强队伍建设,补齐知识素质短板,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打造“一懂两爱”的农广校专业化工作队伍。强化督导考核,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