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传授知识、智慧农民,倡导文明、和谐农村,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乡村讲堂》。
【片花】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可以说,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密切关系。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绿色发展的需要,要将这项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就能为乡 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开拓新局面。
主持人:各位听众、农民朋友,大家好,我是凤婷。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积极入位、主动担当,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动各地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重点是抓好“五推进一加强”。其中第一项就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那么今天的节目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广局长,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农产品质量安全。
【片花】专业的讲堂、实用的讲堂、贴心的讲堂,这里是《乡村讲堂》
主持人:广局长,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在我们普遍理解的或者说最直观表面的理解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吃的东西无毒无害,保证安全。那么,今天您从更为准确的角度来给大家解释下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家:农产品的定义目前是多种多样,说法不一。按照国际通行和国内普遍认可的观点,农产品是指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它包括食用和非食用两个方面。
食用农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也包括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
主持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大家常说的农产品,是不是大多指食用农产品?
专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大家常说的农产品,大多指食用农产品。就质量安全而言,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质量和安全的组合。质量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如营养成份,色香味和口感、加工性能等;安全是指农产品的危害因素,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对人、动植物和环境存在的危害和潜在危害;二是质量安全作为一个词组,既包含质量又包含安全,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是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要素的综合;第三个是狭义概念,指质 量中的安全。比如我们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就主要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解决“放心”的问题,由此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我们从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违禁药物等关键危害因子入手,来最终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升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主持人: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很大部分是指农产品被污染吧,污染问题主要是怎么造成的,有哪些种类?
专家:从污染的途径和因素考虑,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物理性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农产品收获或加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不慎在农产品中混入有害杂质,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比如在合格产品中混入了霉变产品。物理性污染是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加以预防的。
二是化学性污染。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使用禁用农药,过量、过频使用农药、兽药、渔药、添加剂等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污染。化学性污染是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进行控制的。
三是生物性污染。是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因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等。禽流感就是病毒引起的,还有水产品中的贝毒等。生物性危害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有些可以通过预防控制,而大多数则需要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防控。
四是本底性污染。是指农产品产地环境中的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产地环境中水、土、气的污染,如灌溉水、土壤、大气中的重金属超标等。本底性污染治理难度最大,需要通过净化产地环境或调整种养品种等措施加以解决。
主持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健康和农业产业发展, 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那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专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增加产量是第一位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毒事件频发、出口受阻严重,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很低。当时卫生部门的食物中毒报告显示,公众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总数中占比很大。2001年因农药、“瘦肉精”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611起,共有19781人中毒。而且据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鸡肉、猪肉、兔肉、鳗鱼、蜂蜜、茶叶和蔬菜等农畜产品,因农兽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超 过国际通行食品安全标准,屡屡被拒收、扣留、退货、销毁、索赔和全线中止合同,不少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农产品因质量安全问题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遵照国务院领导指示和授权,2001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了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确立了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力争用8-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无公害。特别是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产品质量安 全做出了“产出来”“管出来”“四个最严” 等重要指示,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极大的鞭策与激励。2013年5月,食药总局成立后,明确农产品和 食品安全主要由农业、食药两个部门负责,农业负责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按食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两部门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和工作衔接,形成监管合力。
【片花】
如何谨防猪肉中的瘦肉精
瘦肉精大剂量用在饲料中可以促进猪的增长,减少脂肪含量,提高瘦率,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对人体有害。“瘦肉精”在我国已经禁用。
瘦肉精对人体存在着一定的危害,人类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肝0.25kg以上者,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含“瘦肉精”的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老年人的危害更大。所以我们要具备着一定的常识与知识来辨别猪肉中是否存在猪肉精。
怎么辨别呢?
一看、看猪肉脂肪(猪油)
一般含瘦肉精的猪肉肉色异常鲜艳;生猪吃“药”生长后,其皮下脂肪层明显较薄,通常不足1厘米,切成二三指宽的猪肉比较软,不能立于案;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脂肪特别薄;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后臀肌饱满突出,脂肪层非常薄,两侧腹股沟的脂肪层内毛细血管分布较密,甚至充血。
二察、观察瘦肉的色泽
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肉色较深,肉质鲜艳,颜色为鲜红色,纤维比较疏松,时有少量“汗水”渗出肉面。而一般健康的瘦猪肉是淡红色,肉质弹性好,肉上没有“出汗”现象。
三测、用ph值试纸检测
正常新鲜肉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宰后1小时ph值为6.2-6.3;自然条件下冷却6小时以上ph值为5.6-6.0,而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则偏酸性,ph值明显小于正常范围。
四、购买时一定看清该猪肉是否盖有检疫印章和检疫合格证明
而对于网上销售的“瘦肉精检测卡”,专家说各种食品安全检测卡操作简单,但检测结果却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检测过程不严密,很有可能导致各种错误的检测结果。快速检测卡检测出来的数据只能作为一种初步判定,检测样品是否涉嫌不合格,目前,还是按国家检测标准的法定程序进行检测,瘦肉精的辨别还是以权威部门检测为准。
目前,瘦肉精的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一般他们会首先采取一种叫做“酶联免疫”的检测方式对样本进行筛选。如果该样本显示为阴性,则表明不含瘦肉精。如果样本显示为阳性,他们会采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或“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确证;整个检测过程大约需要四个小时左右。
主持人:好的欢迎回来。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稳产量、重质量、提效益的时期。我们国家现在“重质量”到什么程度呢?或者说,我国农产品目前的质量安全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专家: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怎么样,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到底如何?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用辨证的思维来看待。在此,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总体稳定向好,比过去有很大提升;二是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还比较突出;三是面临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主持人:总体稳定向好,可不可以用一些相关的数字来大概做一下说明?
专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相比过去有很大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一方面推进专项整治和社会共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努力实现“从 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近三年主要农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去年全年合格率达到97.8%,比2016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主持人:与我国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的工作有很多领先的地方,比如法律监管、质量监测预警等等,那么我们国家目前在这些方面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情况?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哪些?
专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初见成效,特别是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日益完善。制修订《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药 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最高法、最高检出台了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把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兽药,收购贩卖病死猪,私设生猪屠宰场等行为纳入刑罚范围。国家调整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通知,农业部与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签订了监管合作协议,现已基本形成全程监管链条。农业部近几年相继制修订了农产品质 量安全信息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问题应急处置等10多个部门规章,研究制定了农业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出台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8大措施和严格奶源监管的6大举措。农业部积极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联合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部门积极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地方法规,所有省份都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并建立了问责机制。一个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为补充、部门规章相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二是农业标准化深入推进。编制了《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5-2020)》,截至目前,我部共发布农业国家、行业标准12695项。各地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制定了近1.8万项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质量控制能力明显提高。最近五年,创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场11280个。全国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三品一标”)12.2万个。实施“三园两场”建设和通过“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产地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的40%左右。
三是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卓有成效。针对突出问题,保持高压态势,连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种植业方面,启动实施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新禁用了14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重点整治查处禁限用农药违规使用问题。畜牧业方面,重点开展了“瘦肉精”、抗菌药、畜禽屠宰以及生鲜乳专项整治,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渔业方面,重点实施了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整治,强化水产品监督抽查,严厉打击养殖及育苗过程违法违规行为。
主持人:的确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该算是最大的 民 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止境,刚才您提到,我们国家目前仍存在隐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专家: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稳中向好,但问题隐患仍然存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还比较突出。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
一是种植业农药残留超标。主要是蔬菜。这几年,国家禁止了33种高毒农药,限定17种农药只能在棉花等非食用作物上使用。但低毒农药见效慢、价格 贵,一些生产者仍喜欢在蔬菜等作物上使用限用高毒农药。去年蔬菜抽检超标率为3%。
二是养殖业非法添加。一些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诚信缺失,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鲜乳三聚氰胺、生猪“瘦肉精”、水产品孔雀石绿等。为防治动物疫病,一些养殖户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兽药残留超标,去年畜禽产品抽检超标率为0.5%。此外,生猪年饲养量约12亿头,正常死亡率3%-5%,病死猪 总量大,有的通过私屠滥宰地下链条流入市场。
三是产地环境污染。一些地方工业“三废”违规排放,农业生产环境受到破坏,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是南方部分地区稻米镉污染,这些区域的样品超标率(按我国标准)在10%左右。
四是假劣农资。突出问题是制假售假黑窝点打而不绝,特别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解决这个问题既靠“堵”,严格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强化大要案查处;又靠“疏”,大力推行定点经营、统 一配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主持人:刚刚您提到的这些问题虽虽然是局部发生,但在我国很小的比例就是很大的绝对数,搞不好就可能酿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在一定意义上讲,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比解决数量问题更复杂、更艰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没有尽快解决的可能性?
专家: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四条:
一是监管执法能力弱。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主要是增产保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监管机构不够健全,基层普遍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二是生产水平低。目前,全国有2.4亿农户,户均承包耕地7.5亩;6000多万生猪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仅占43%。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加之科技素养和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往往过量用药。
三是消费方式增加了风险。中国人饮食习惯讲究“风味小吃花样多、一年四季吃鲜活”,冬天能吃夏天产的,北方能吃南方产的,活鸡、活猪、活鱼长途贩运、现宰现吃,导致运输途中非法添加、疫病传播,加大了质量安全风险。
四是发展阶段的集中反映。过去人们只求吃饱,现在要求吃好吃得放心;过去没标准,现在有了且越来越严;过去检测不出来的问题,现在能检了。社会诚信体系也不健全,一些生产经营者知法犯法。当前正处在由“乱”到“治”的转型期,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问题在我国集中地表现出来。
主持人: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当前正处在由“乱”到“治”的转型期,需要下决心打好这场攻坚战。非常感谢广局长做客我们的节目,由于时间关系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下一期节目我们再来聊聊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任务。